中英談判下決定建中銀大廈 成本少一半與滙豐總行較量

被譽為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(I.M.Pei)本港時間周五(17日)在美國曼哈頓家中逝世,享年102歲。建築泰斗殞落,但留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、香港中銀大廈、台灣路思義教堂等多座不朽地標。

其中在1985至1990年間興建的中銀大廈,更寫下香港天際線重要一頁。貝聿銘幼子貝禮中曾受訪指出,當時香港的主權將交還中國,社會相當關注中國接管殖民地的安排,中銀大廈就在談判如火如荼期間宣布興建,別具象徵意義,社會緊張的氣氛令這項委託變得敏感,令他們每項決定均動見觀瞻。

加上當時滙豐總行大廈亦正在興建,並由英國著名建築師霍朗明操刀,要用一半或以下成本設計出一座可以媲美的建築物,成為一大挑戰。

啟德機場飛行航道外 建築高度不受限制

他指出,大廈選址中環邊緣,交通不算方便,海景亦受到阻礙,但幸好在舊啟德機場的飛行航道外,建築高度不受限制。因此,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以有限的預算,興建一幢可以抵禦紐約兩倍及洛杉磯三倍風力的摩天大樓。結構是否堅固及經濟能否負擔,成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,更不用說設計要別具匠心,與100米外的滙豐總行大廈分庭抗禮。

他憶述,父親拿出地平面圖,分析限制及可發揮之處,說着說着就畫出一個正方形,以對角線劃分成四等份,提議他將四組三棱柱的實物做出來,頂部要呈錐狀。製作了四組獨立的三棱柱後,他們隨意上下滑動調整高低,令這幾個從正方形劃分出來的組件,呈節節上升的形態,並朝向中心尖頂。

大廈的設計圖基本成形,在對角線結構畫上線條後,就如織網般將四個組件連在一起。隨後測試亦證明結構比想像可靠,鋼材用量比高度相若的建築物少四成,因此成本在預算之內。

與政府交換條件 爭取與中環街區平行

不過,原來大廈原本的位置與現在並不一樣。他指當時與政府交換條件,改變大廈位置,令大廈座向與中環街區平行,因為覺得除非建築面向市區主要街道,否則看起來會格格不入。新座向形成兩片大小相若的三角形大草地,草地順着地勢傾斜,因此中銀大廈兩側興建了兩個庭園,園中有潺潺流水拾级而下。

他解釋,用樓梯及兩道高高的花崗岩牆,將庭園與馬路分隔,高牆不但緩衝了喧鬧的交通,亦成為停車場的排氣裝置及出口。創作時同步考慮城市及內部規劃,成為項目成功的關鍵。雖然後來有更高、更突出的建築物出現,但貝禮中認為中銀大廈至今仍是香港數一數二具代表性的建築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