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疑人生,有人去散步,也有人上山下海。前屯門區議員曾錦榮,卸下議員身份後,當上潛水教練,創辦「小雞歷奇」攀石又潛水。他希望推廣在香港相對較少人談的運動,將歷奇活動加入社區元素,開班組隊同時,一同發掘香港之美。「可能很多人覺得,香港的水很混濁、沒有東西看,但我覺得不是,可能只是很微小,未必能輕易找出來。」
就像《小王子》說過:「只有用心看才看得清楚,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。」
黝黑的皮膚、Slim Fit的身型,看似陽光的他,其實怕凍得很。他喜歡海、喜歡水,小學識游水,八歲已經玩「海底漫步」戴著頭盔在海中步行,「不知道,大海就是有種吸引力。」
真正由玩水轉化成一項技能,走去學潛水,是因為一套日劇《海猿》,劇中人物是潛水員,負責拯救海上事故,那時候,他覺得潛水很有型。他在2015年跟教練學潛水,亦即是俗稱「O牌」的開放水域入門課程,繼而拾級而上考取進階、拯救、助教和教練的資格。
考得教練通常都想發展成事業,他都不例外。他去年四月考潛水教練,那時其實開始傳出政府將會DQ民主派區議員,「當時就諗反正有機會被DQ,咁不如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。」
結果,他在去年10月被政府裁定宣誓無效,再不是區議員。
往後,他和兩三位朋友一同創辦「小雞歷奇」,舉辦攀石、潛水等活動和課程,希望推廣在香港較少人談、較少人玩的運動,本身是社工的他,長遠更希望將歷奇活動加入社區服務的元素。「現在做的事,其實跟我原本的工作很相似,都是鼓勵原本未必支持你的人,吸引他們跟隨你, 一起做好同一件事。」
去過台灣、日本潛水,對比香港,他覺得香港看見的海洋生物很袖珍,一般都很細小。在外地,隨隨便便看到很大隻海龜;在香港莫說海龜,就連看到一條很大的魚也很難。不過,他認為香港卻可看見不同類型的海扇、海花、珊瑚、小蝦、海兔,獨有的多樣性。
「可能很多人覺得,香港的水很混濁、沒有東西看,但我覺得不是,可能只是很微小,未必能輕易找出來。」他說現在帶學生下海,都會很努力一同發掘微小的生物,「如果很快地游過,其實是不會看到的,反而有時在石縫瓹窿瓹罅,就會發現不同類型的生物。」
海洋生物如是,可能陸上事物也如是。
這一兩年,他多了時間出海潛水,一來考牌和教班,二來都跟社會氣氛有關。他說:「現實說,2019年後給我最大的感覺是,我留在市區可做甚麼?整個社會氣氛都很不同了,現在放假,有時都不想留在市區,反而多了攀石和潛水。」
他體會到的是,除了更珍惜和愛護海洋生態之外,還有一種克服的精神。他想起最近帶了一班學生,因為疫下泳池被封、又因為雷雨取消岸潛,學生第一次潛水、第一枝氣樽就要在大海中背滾式下水。
「雖然整個動作很型,但其實很有壓力,這班人從未潛水,但全部人都做得很好,動作做得很標準,很多時壓力或者做不好,其實是我們標籤給自己,而不是真的比想像中困難。」
吸一口氣下水,面對幽暗未明的海洋,是潛水,也是人生。
海底拍攝:Blue Ring Studi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