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中環些利街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,由1916年落成至今逾106年,為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戰前清真寺,獲港府列為法定古蹟。清真寺建有宣禮塔,是昔日用來呼喚信徒每日禮拜,為本港所有清真寺建築特色中最為罕見。古蹟辦的評估報告指出,這地標見證着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,至今仍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。
在19世紀,全球海上貿易浪潮下,不少是穆斯林的印度商人和船員,隨東印度公司商船來港。加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,英政府派遣印度穆斯林來港駐軍,也有穆斯林來港從事警察、獄警、銀行文員等工作。19世紀中葉起,穆斯林社群主要聚居在上環摩羅上街和摩羅下街一帶,這個街名都是以印度或東南亞船員,當時主要聚居人士而命名。
未有禮拜場所之前,穆斯林社群會在摩羅下街的露天地方舉行宗教聚禮。後來,有穆斯林向香港政府申請興建清真寺。當局在1849年以象徵式租金,租予香港穆斯林社群四位信託人興建一座清真寺,他們都是著名的海上貿易商人,又或與英軍有密切關係的人,為期999年。
第一座清真寺是一座可容納約150人的小石屋,但很快便不足以應付香港迅速增長的穆斯林信徒,於是在1915年拆卸,由孟買商人哈吉.穆罕默德.埃薩克.埃里亞斯(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)捐款,改建成現時的清真寺。新的清真寺在1916年落成,可容納約400名會眾,現時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管理,至今仍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。
清真寺以混凝土和磚建成,呈狹長的長方形布局,沿東西向的軸線而建,建築師為何道謙(Abdoolhoosen Abdoolrahim)。東面門廊上方建有宣禮塔,靠外牆的花崗石柱支撐,昔日用來呼喚信徒每日禮拜。
正門門廊和小庭院鋪有雲石地磚,建有矮圍牆,上方蓋有簷篷和加建的鐵皮屋頂,這部分是「潔淨」與「不潔」的分界線,信徒及訪客必須在門廊脫鞋,才能進入禮拜殿。朝拜牆(Qibla)在禮拜殿盡頭,面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,沙地阿拉伯城市麥加的「克爾白」(Holy Kaaba)。
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有豐富的伊斯蘭清真寺的建築特色,例如宣禮塔蓋有圓拱頂,配以尖飾,新月和星星的標誌;有多葉形尖拱門設計;門窗有尖拱裝飾;窗葉有多葉形尖拱彩色玻璃;禮拜殿中央有八邊形圓拱頂;牆上有庫法體(Kufic)書法圖案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朝拜牆上有一「米哈拉布 」(mihrab),即是帶洋蔥形尖拱開口的壁龕,兩側各有一個形狀相同但較小的壁龕,是整個清真寺內裝飾最豐富的部分。米哈拉布有 擴音效果,教長頌經時會面向米哈拉布,讓聲音反彈到身後的信徒,而米哈拉布旁邊亦放有一張具百年歷史的木製宣講台 (mimber)。
古蹟辦的評估報告指出,該清真寺自1915年興建以來很大程度上保持原貌,是本港甚為罕見的建築類型,也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,以及兩座戰前清真寺之一。清真寺是該區的標誌性建築,也是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的一部分,這地標見證着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