殘奧運動員李銘業舉家移民 為港出戰13載今盼加入英國隊 一家互勉:再難關口都已經走過

「我們會做到的!」這是李銘業媽媽離港前,一直在機場念念有詞的話。李銘業曾中風,左邊身體受影響,不良於行,坐十多小時的飛機,身體會麻痺,但航空公司未有預留輪椅,急忙地聯絡轉機站;一家三口的行李超重,他們要重新收拾、東拼西湊,省卻隨身物,再闖關上機。就這樣,在香港的最後時刻,急急趕趕拜別親友,奔向未明的將來。

李銘業是香港殘奧乒乓球代表隊成員,兒時暈倒,經歷三次開腦手術,足足昏迷19日,最後重新站起來,以香港運動員的身份,踏上國際舞台。他的故事曾出現鎂光燈下,用來訴說香港奮發圖強、堅毅不屈的精神。不過,這幾年的香港,幕幕警民衝突到公民社會崩塌,變得面目全非,他們一家今年10月移民離港。昔日的香港代表,今天只盼加入英國代表隊。

港府今年授勳及嘉許889人,頒授典禮由7月延至11月舉行,百多人未能出席典禮,其中一個是李銘業。即使執拾行李最後,剩下一套西裝掛在家中,但都等不及了,這幾年,不少香港人因為移民等種種原因,很多事情都變得有限期。

半小時影片《最難行的路》:

他們一家的故事,要由李銘業15歲說起。

2005年4月22日,仍讀中學的李鉻業在學校打籃球後不適暈倒,父母接過學校來電,起初還以為兒子中暑,不以為然,但趕到醫院後,醫護人員卻表示情況相當嚴重,會有生命危險,甚至說已盡力搶救。「那刻,我咁大個人未試過在急症室門口嚎哭。」李父憶起。

經磁力共振後,醫生發現李銘業腦內有一個畸形血管爆裂,不斷出血,要開腦清除瘀血。手術後,李出現腦腫脹,要再次開腦,取出頭骨,釋出空間。期間,他一身插滿喉管、發高燒,也染上肺炎和金黃葡萄球菌。他一退燒,就要再進行第三次手術,切除畸形血管和放回頭骨。

這一次手術,醫生預計大約四小時,但一做就做了八小時。父母在手術室門外等了又等,不敢談天、不敢說話、不敢把最壞的情況說出口。因為醫生說過,病人手術途中可能會出血,一旦失血過多,便有生命危險。「醫生遲遲未出來,我哋好驚。」那八小時,漫長又煎熬,但他們仍然堅持,兒子未離開。

結果,手術很成功。

但醒來之後,才是考驗的開始。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,躺在床上,動彈不得,不能說話、不能進食,終日以淚洗面。「為何要救回自己?」再難聽的說話也說過。由學行、學企、坐輪椅、用腳托、一星期聞高壓氧氣三次、又嘗試針炙,基本上甚麼方法都試過。三次手術費、漫長復康路,換來的卻是保險不賠,一度鬧上新聞,父母要向銀行借錢。

當時教過鉻業打乒乓球的內地教練,得知情況後,聲稱內地有朋友可醫治鉻業。他們一家三口於是北上求醫,教練先叫來一頓美食,還有「水曱甴」等野味,再帶他們看醫生,但後來得知他們沒有保險承包,頓時變臉。教練在黑漆漆下停車,把他們放在番禺一個屋苑前,隨即開車離去。兩公婆人生路不熟,用自己的腳托著兒子的腳,摸黑一步一步走,走過最難行的路。那時候,見盡人情冷暖。

媽媽的神奇小子

外間是涼薄的,但他們這家人的內心,卻是堅實且溫暖的。

鉻業小時候,母親每逢假日,就會帶兒子到樓下公園,跟其他小朋友在石檯上打乒乓球。但鉻業不懂得打,開球也開不了,其他小朋友不想跟他玩。那時,她就買薯片、汽水籠絡其他小朋友吃,告訴他們:「你哋細個都會唔識玩、都要人哋教啦!」一邊利誘、一邊出盡口術,哄著他們跟自己的兒子玩。這,卻成為香港乒乓球運動員的童年。

出事之後,父親要繼續工作養家,母親全力照顧兒子,每日伴著兒子做物理治療。在醫院,她會瞞著醫生和護士,偷偷教兒子扶欄杆行路;回家渡假,她就會帶鉻業到體育館的乒乓球檯前面,鼓勵兒子站起來,有時甚至會推開輪椅,逼兒子堅持和忍耐,由五分鐘、十分鐘、站著站著,最後站到一小時。母親對兒子是有期望的。醫生說過,鉻業往後不能再走路,但這對母子卻一步一步打破宿命。

母親「硬心腸」追求兒子進步,但兒子也不留手要求母親振作,他們倆是彼此的支柱。

李母憶述,其父親在2014年離世,加上當時鉻業和藝人張家輝拍片,談起昔日的經歷,觸發她嚴重抑鬱症。「那段時間,我說不出話、看不見東西,只會不停哭,躺在床上睡。」

丈夫要上班,剩下鉻業反過來照顧母親。「無論我怎樣也好,我縮在一角,他也要拉我下床。我在梳發睡了下來,他也拉我起來,推我入廚房吃東西。」兒子當時還說過一句:「我都能夠企得返起身,點解你唔可以?」

「那刻叮一聲,我告訴自己,為何你還要這樣?你的兒子呢個時候很需要你,為何你還要去逃避?我告訴自己,不能了,我要醒了,不可再這樣。我就逼自己起床,就算我有多不情願,我都要起身,食點餅乾和咖啡。」這番話,令母親動容,戰勝抑鬱。

直至,2019年。

在母親的堅持和鼓勵下,鉻業多年來憑乒乓球贏得多個獎項。
在母親的堅持和鼓勵下,鉻業多年來憑乒乓球贏得多個獎項。

如果是我的兒子?

「那時候,我晚晚看新聞,看到電視台關,看到警民衝突,我的心很痛,晚晚失眠,看新聞看到哭。我都有兒子,如果當時新聞上是我的兒子被打,我會點?」李母不禁敲問起來。她有感抑鬱的先兆,再次吃藥起來。

談起移民的想法,兩夫婦不約而同說,由2019年反修例運動開始,看見香港變成這樣,覺得很心痛。「我們都會諗,點解香港咁好的環境下,突然間愈變愈差,已經不是我們心目中的香港,不是以前屬於我們的香港,而是另一個香港。」

「日日看新聞都會很不開心,好影響個人情緒,如此下去會抑鬱。」有一晚,他們臨睡前,就問問對方,決定了嗎?最終決定不再猶豫,今年移民離開香港,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。「好不好也要接受,一家人去面對。」

他們在這頭家,住了三十年,經歷最難行的路。交吉前,最後幾日留影。
他們在這頭家,住了三十年,經歷最難行的路。交吉前,最後幾日留影。

多得香港年輕人

他們不算富有,住公屋,最初想去台灣,但問過經紀,夾夾埋埋都要差不多港幣160萬,不夠錢,只好一直拖。後來英國推出BNO「5+1」簽證計劃,門檻低,基本上有BNO就可以,他們改為移民英國。倒頭來,其實要多得香港的年輕人。

李父心水清,他做倉務一個人養起頭家,一份工作做近三十年。人到中年,先來辭職,很多朋友笑他傻,但他覺得每個人的經歷不同,唯有勇往直前。「在這個情況下離開,你問願意還是不願意?我覺得不願意的比例大過願意,但都要行這一步,為的是家人的將來。」

妻子沒有丈夫的冷靜,談起內心的情感、對香港的牽絆,總是忍不住淚水。「移民不是簡單的事,你要放棄很多事情、親人,當然會有掙扎。有時都會,不想去面對這個問題,我們不是有錢的人,都會怕去到第二個地方不知所措。」

「呢個是我們長大的地方,我們很愛佢。唔知點解搞成咁?有時都會不明白,點解揀了移民這條路。」不過,行到這一步,已無退路。早年的公屋可以購買,他們在幾乎無還價下賣樓,再補回地價,一家三口帶著不多的錢重新出發。

人在外地 都能打出成績

李銘業今年32歲,由2009年開始成為香港乒乓球代表隊,去年在中國第11屆殘運會,勇奪雙打金牌、團體銅牌;前年在波蘭乒乓球公開賽奪得單打銅牌;大型賽事累計至今,贏得近30面個人及團體獎牌。今年7月,他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,表揚在國際乒乓球比賽表現出色。

他坦言,其實無想過自己會移民,在香港土生土長,不認為自己會離開出生屬土。經父母的解釋,逐漸明白離開的決定,還笑著說:「反正一家人都未去過歐洲!」母親希望兒子知道,即使離開香港,仍然是一個有用的人,可在英國繼續打乒乓球,「香港人在外地都能打出一個好成績,就算日後代表英國、怎樣也好,也可告訴自己,我們是香港人。」

銘業父母是小學同班同學,初出茅廬踏入社會時再次遇上,繼而拍拖、結婚,當時很多人都意想不到,以為他們玩、不是真感情,豈料一起走過最難行的路,如今一同面對人生的改變。

「做了幾十年人,我暫時看不見香港的將來,既然看不見,倒不如試試出面新的世界、新的天地。我覺得我們一家人團結,怎樣都會生活到,始終我們的經歷不同普通人,其他人未必理解。當我們有決心時,就像當初兒子未醒,都會用期望和勇氣去面對。」

他們現時在英國租屋住,未落實長遠落腳地,英國教練也未確認銘業入選當地代表隊。但這三口子覺得:「幾難的難關我們都過到,這關我們都一定過到,只要齊心就可以。」

這個翠兒和米奇公仔,一直伴著鉻業成長,如今一同在英國生活。

後記:

他們一家抵達英國後,銘業媽媽說,銘業之前見了英殘會總教練,對方安排銘業開始練波,一星期四天,但要通過兩會(UK sport/ ITTF國際乒聯)才知道銘業能否入隊,希望得。

住房方面,一家人也要慢慢適應,銘業媽媽說:「由於租呢間屋條樓梯超直,起碼有85度斜,對我哋嚟講好危險同驚,但銘業話好鐘意呢間屋,佢同我哋講,佢會克服條樓梯。每次佢上樓,都用右手嘅力拉住上。每次落樓梯就用右手拉實左邊坐住慢慢落。我哋嘗試搬晒落廳瞓,但銘業去廁所又係一個問題,因為樓下無厠所。跟住我哋又搬番上樓瞓,向上生活。」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