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著名作家西西,有份創辦的素葉出版社公告,西西因心臟衰竭,今晨在醫院安詳離世,形容西西一生精彩、愉快,並且有益、有意義,享年85歲。三年前,西西受訪坦言,現實總比小說更離奇魔幻,誰想像到香港會變成這樣?對於年輕人,她覺得「是我們欠他們,欠他們一個理想的社會。」

原名張彥的西西,生於上海,年幼經歷過抗日和國共內戰,50年代小學畢業後隨父母來港,自此書寫這城,筆耕近六十載。在她的成長階段,60、70年代,享受過香港在華文地區中,資訊最流通、最自由的時刻,可讀到各地各種書籍。她曾受訪說過,香港作家因為文化語境獨特,視野、思維、表述方式與其他華語地方不同,對華文世界是一種增益。
在她的作品中,會流露對社會的觀察,以至對中港兩地的微妙想像。70年代《我城》是以香港城市為主題的小說,取材當時石油危機、人口、水荒、治安等香港社會問題,不少小市民的角色設置和遭遇,也反映對這城的熱愛與盼望。80年代的小說《浮城誌異》,則以一座懸浮在空中的城市,隱喻香港夾在中英兩國之間,表達港人面對即將回歸的複雜心情。
差不多40年後,她在2019年底接受《信報》訪問,坦言《浮城誌異》寫於九七回歸前,當時心情很複雜,既有焦慮,其實也有寄望、期許。不過,她形容那年的香港不再是「浮城」,而是「危城」,「我看新聞,血壓就升高,看到許多年輕人頭破血流,真是觸目驚心。」
文字以外,回歸現實,她仍流露對人文的關懷。她坦言,現實總是比小說更離奇魔幻,半年前,誰會想像到香港會變成這樣?「朋友說,不能有效執行之法,就不要推出,我很同意,這是常識。」她認為,每個個體都可以表達對時局的不同看法,如果「不容許教師在課堂外表達他的政見,這種不容許,本身就是一種政見。」
對於年輕人,她感到虧欠:「是我們欠他們,欠他們一個理想的社會。」

筆耕這城半世紀,留下超過30部詩集、散文、長短篇小說,包括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》、《飛氈》等經典之作。她曾把治癌經歷寫成《哀悼乳房》,及後被拍成電影《天生一對》。2019年,她是首位香港人,先後獲得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詩歌獎及瑞典蟬文學獎,後者更是歷來第三位華人得獎。2022年5月,她獲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發終身成就獎。
她除了是一位作者,也是一位老師,在官立小學執教近20年。
「目前的世界不好。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,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,實在很慚愧。但我們沒有辦法,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,又或者我們懶惰,除了抱歉,沒有辦法。我們很慚愧,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;你們既然來了,看見了,知道了,而且你們年輕,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。」——《我城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