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葵廣小店請出獄同路人 店主:互相幫忙不怕蝕底 人應該要係咁
在葵涌廣場,有兩間小店不時舉辦「店長計劃」,讓出獄或候審的同路人,擔當一日店長,那天店舖賺到的收入,一半歸他們,直接幫補他們的經濟需要。阿憲說:「互相幫忙、不怕蝕底,我覺得人應該要係咁,人與人的連結好重要。那怕自己的能力很小,但如果每個人都行出一小步,大家做到的力量可以很大、結果可能會很不同。」 繼續閱讀 葵廣小店請出獄同路人 店主:互相幫忙不怕蝕底 人應該要係咁
在葵涌廣場,有兩間小店不時舉辦「店長計劃」,讓出獄或候審的同路人,擔當一日店長,那天店舖賺到的收入,一半歸他們,直接幫補他們的經濟需要。阿憲說:「互相幫忙、不怕蝕底,我覺得人應該要係咁,人與人的連結好重要。那怕自己的能力很小,但如果每個人都行出一小步,大家做到的力量可以很大、結果可能會很不同。」 繼續閱讀 葵廣小店請出獄同路人 店主:互相幫忙不怕蝕底 人應該要係咁
「我覺得好感動,一班街坊一齊做好一件事,令大家連結起來。這齣電影的節奏輕鬆開心,大家在疫情下,又或這兩三年壓抑下,這夜好像可以舒暢一點。」前屯門區議員張錦雄周五晚,在屯門一間戲院包場,近二百名街坊和昔日戰友,一同觀看《緣路山旮旯》,圍爐撐起香港電影。 繼續閱讀 屯門人包場撐《緣路山旮旯》 前區議員張錦雄:珍惜街坊重聚連結社區 盼投資者支持本土電影
一群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學生,在剛過去的周末,籌辦了一場影展,放映了17部影片。原本還有一部拿過金馬獎、曾在大學放映過的動畫《暗房夜空》,但在影展前三日,被電檢處要求刪走半秒,最終無法上映,「喺全部成員都無諗過會播唔到。」 繼續閱讀 平凡學生辦影展:繼續拍繼續播 愈難做愈要做
以前,飼養者可能因為年老、搬屋、懷孕、被動物咬等種種原因,而選擇棄養。不過,由2020年開始,他漸漸發覺多了另一個原因——移民。2022年的今日,協會平均每個月接獲10至20宗因為移民而棄養的申請,大部分都是龜。 繼續閱讀 移民潮下每月近20宗棄龜 帶不走的龜尋留下來的主人
MIRROR紅館演唱會事故,舞蹈員李啟言至今仍留醫深切治療部。連日以來,有支持者自發摺紙鶴,希望集氣,祝願李啟言早日康復,日後可再踏舞台,繼續跳舞。 繼續閱讀 舞蹈員李啟言留醫深切治療部 支持者自發摺紙鶴祝願早日康復
三年前的傷痕,仍然烙印在很多人心中。721元朗黑夜,血漬斑斑的凌亂車廂、人群互相擁抱的失語安慰、警署外聲淚俱下「點解香港會變成咁」的一幕,阿Ming仍然歷歷在目,回想當日的痛心疾首,今天仍然說得顫抖。「如果我當日有留低元朗站,或者可以保護一啲人?那天之後,我常常看不起自己、帶著愧疚的心情入睡。」很多人叫他走,他不走,因為不甘心。「成日都會見到有人嘲諷香港人,點解你仲唔移民?很老實說,因為我哋唔想,就係咁簡單,我覺得呢度就係我屋企,除了因為我仲喜歡呢個地方,仲因為呢度係我屋企,同埋我唔甘心、我唔甘心。」哽咽的一字一句,隱含的是對這地的愛。 繼續閱讀 【721元朗傷痕】曾哭訴「點解香港變成咁」 青年留港剖白:同我一樣的人好似愈來愈少
油麻地榕樹頭旁、擁有72年歷史的美都餐室,在門外張貼告示,指:「人生有幾個10年,不經不覺已經渡過72年……係咁先啦,下次再見,有緣我哋一定會再見。」 繼續閱讀 美都餐室停業:係咁先啦下次再見 街坊憶當年一毫半兩個雞尾包 慨天下無不散之筵席
「我覺得這三年,香港處於低氣候,加上疫情經常不能外出,會覺得不開心和鬱悶,透過這些活動出來打卡、認識新朋友,對我來說,好似在低氣候的香港找回自己的開心,也讓我重新連結昔日的同學、同事、朋友,可能不是盧瀚霆,大家沒有機會再次接觸。」 繼續閱讀 Mirror盧瀚霆生日 「神徒」天星碼頭打卡心聲 盼低氣壓香港尋找快樂
醫管局員工陣線上月30日解散,僅留下「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」的珍重告示。前工會職員受訪稱,工會原本不想解散,但有成員近月被人跟蹤。他慨嘆:「理事都是盛載著很多離開工會,甚至離開香港,只有無盡的體諒。」 繼續閱讀 【醫管局員工陣線解散】前職員:成員曾被跟蹤接電話 離開只有無盡體諒
醫管局員工陣線上月24日舉行特別會員大會,通過六日後(30日)正式解散。阿詩說,工會看守理事,當日談及為何搞工會、籌辦工會時的心路歷程,說著說著就哭了出來。彼此回想起罷工,都一定覺得辛苦,大家從未遇過、做過,但又好似不怕死,為著同事安全和保障病人,仍然走出來。疫情一直持續,其實大家累積很多壓力,也在那刻爆發出來,有在場同事情緒激動、有人灑淚、也有人手牽著手,那日就像會員和理事的畢業禮。 繼續閱讀 【醫管局員工陣線解散】前會員憶表決日 同事落淚憂理事安危:這刻想反過來保護他們
九七年出生,人生每個重要時刻,總與香港的命運殊途同歸。姚鈞豪城大政政出身,大學畢業迎來最激烈動盪的反修例運動,投身社會,盼望改變家園。結果,落得囚禁下場,還被禠奪區議員資格。在宣誓風暴落幕後,成為少數被延至今年執包袱的人,悄然離開社區。25歲未到,要重新思考去路,可能做金融、可能再讀書,但希望既可維生又可繼續參與社區,因為他始終覺得,連繫著社群才有其他可能發生,也是這時代最基本可做的事。 繼續閱讀 前區議員姚鈞豪遲來說再見 獄中無力獄後難適應 盼保持社群連繫創造可能
當城市晦暗時,人們如何渡過那未知盡頭的漆黑之夜? 有人形容如像「世界末日」;有街坊憶起電影《那些年》,男主角地震時不斷嘗試打電話給女主角那一幕;有人帶同小朋友到公園;有人渡過難忘的生日;有大叔驚呼悽涼,難爬上30層樓,跳下來比行下來還更易;也有人在街上演奏歌曲,黑夜中帶出妙韻。黑夜無光,不用怕,不遠處總有人相伴,聽聽他們的心聲。 繼續閱讀 朗屏斷電纜橋天水圍大停電 少女驚嘆如世界末日 大叔呼悽涼難爬上30層樓
獨立導演雲翔即將離開生活近40年的香港,更宣布為16年的電影創作生涯畫上句號。一生自言逆流者的他,罕有形容自己幸運:「由1979年來港到1997年,經歷這18年香港最好的時候。」他慨嘆「香港好唔抵,呢個地方唔使咁樣啫,take it or leave it,咁我就leave it。」 繼續閱讀 逆流導演雲翔將息影離港 不忿限自由失光彩 最後一作拍叛逆香港
昔日一班戰友合資開舖,想創業更想創造一個社區落腳點,但敵不過政治巨浪,一個又一個離開香港,剩下一人獨力營運小店,第五波疫情再迎來嚴苛禁晚市措施,試過一天只有50元生意,最後也要倒下來。店長說:「就像整個香港的縮影,由最初一腔熱血、充滿熱誠、憧憬,但一個浪頭打過來,很多事情都未如想像。」 繼續閱讀 同伴移民疫情重挫 尖東小店結業嘆如香港縮影:巨浪來襲世事不如想像
在悼念詩會中,不乏90後的年輕身影。第一次參加與李旺陽有關活動的翠兒認為,「我們面對同一樣高牆,悼念不再是理性的區分和選擇,不應區分是否與香港人有關,悼念是留下來的人應有之義。」 繼續閱讀 民間詩會悼念李旺陽逝世十年 朱江瑋盼補位傳承歷史 參與者:共同面對高牆 悼念屬應有之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