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由逃避到面對自我 逆流再逐警察夢 《給19歲的我》Madam:不甘心未試過就放棄
找Madam訪問,她第一句就形容自己是一位受爭議的人,未知訪問她的傳媒能否承受得起讀者的輿論壓力。皆因她在紀錄片《給19歲的我》中,表明想當一名警察,經歷2019年社會運動,警方所作所為備受爭議,她擔心親友受壓,最後決定不做警察。因為顧及親友,放棄自己的夢想;因為輿論壓力,提出對記者的關心,這也是Madam的特質。 繼續閱讀 由逃避到面對自我 逆流再逐警察夢 《給19歲的我》Madam:不甘心未試過就放棄
找Madam訪問,她第一句就形容自己是一位受爭議的人,未知訪問她的傳媒能否承受得起讀者的輿論壓力。皆因她在紀錄片《給19歲的我》中,表明想當一名警察,經歷2019年社會運動,警方所作所為備受爭議,她擔心親友受壓,最後決定不做警察。因為顧及親友,放棄自己的夢想;因為輿論壓力,提出對記者的關心,這也是Madam的特質。 繼續閱讀 由逃避到面對自我 逆流再逐警察夢 《給19歲的我》Madam:不甘心未試過就放棄
「有人會話,阿雀好得意、好搞笑;又有人話,阿雀唔靚,個樣好奇怪;更有人話阿雀好似林敏驄,我即刻㩒舊相睇,又真係幾似喎!」紀錄片《給19歲的我》其中一位女生「阿雀」倫凱頤,哈哈大笑數算著觀眾對自己的評價,更說自己「追得好貼」!十多年後,她依然像片中那位開心果,總是惹人發笑,樂天豁達看待大小事。 繼續閱讀 時日再變 樂天不變 《給19歲的我》阿雀:啲人笑我似林敏驄
補習老師形容男生叫Liana「變態」被指性別欺凌,傷害仍在探索自己的年輕人,扼殺多元和可能性。中五學生林澤駿向平機會投訴,質疑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,違反性別歧視條例。在日常生活中,性別平等議題與大眾的距離,其實來得很近。正在香港同志影展上映的紀錄片《安全距離:第一章》,就講述一個大學生起訴中國教育部的故事。 繼續閱讀 曾起訴中國教育部污名同性戀 年初橫跨四地四時區結婚 港紀錄片拍下內地維權者不容易的愛
俄烏戰事持續五個月,在邊境和難民營之間,有一對香港人拿著鏡頭,攝下被炮彈摧毀的家園和流離失所的難民,繼續以影像記錄時代。當日以「走難」形容離開香港的紀錄片導演張虹和林偉鴻,今日走到戰地追拍難民,目睹幕幕分離和道別畫面,羈絆的是彼此那種痛苦。 繼續閱讀 走難人拍落難人 烏克蘭邊境下香港人身影——導演張虹與林偉鴻
在《1997香港人在台灣》片中,追蹤訪問四位香港人移居台灣的際遇和感受,李道明擔任製作人和企劃。片中最後,劇組安排四個受訪家庭一同在酒樓吃飯作結。20年前的故事,20年後仍能帶來共鳴。一套好的紀錄片,就是有時代意義,經得起時間的考驗。 繼續閱讀 「九七後怕咩?我無錢唔怕!」 《1997香港人在台灣》經得起時代考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