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昔日文革人們冒死前來香港,到今日移民潮紛紛奔走家園,一個訴說香港命運的電影《憂鬱之島》,奪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三個獎項。大會形容,影片令評審團驚艷,社運者重演歷史事件,帶入複雜的領土和政治爭辯,觀眾穿透不同世代和政治觀點,體會到無論身處何位,香港所難以擺脫的憂鬱命運——對自身命運的難以掌控。
導演陳梓桓曾執導講述2014年雨傘運動的《亂世備忘》,而監製任硯聰及蔡廉明,分別亦曾監製《地厚天高》和《十年》。
重演「佔中九子」鍾耀華在犯人欄陳情
夾雜紀錄和劇情元素的《憂鬱之島》穿梭六七暴動、文革、六四、九七、反送中等重要歷史事件,片中受訪者有人逃離文化大革命,冒死前往香港;有人反殖民、宣揚愛國主義,未成年便成為階下囚;也有人支持民主自由,卻換來夢想被坦克輾碎。
六七暴動被捕者、七十年代偷渡來港的人、八九天安門廣場香港學生代表,都是由演員以劇情重演出來,而受訪者這幾年的現實生活,還有一些年輕人與上一代的對話,則真實紀錄下來。紀實與劇情之間,記述的是香港的宿命。
從預告片中,看到八九年學聯成員、維權律師林洋鋐、前中大學生會會長、學聯秘書鍾耀華。其中一幕更是重演「佔中九子案」鍾耀華在法庭犯人欄內陳情的一幕:「我們包括在座多位,是有責任走出法庭,走出這個議事亭,走出這個媒體,走出一切的中介,去親自理解這個世界,去感受這個世界,這些全都不是這個法庭告訴你。」

重演歷史事件不同世代對話 帶入複雜政治爭辯
在今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,《憂鬱之島》奪得「再見真實獎」首獎、評審團特別獎及觀眾票選獎。大會指, 本片從激烈的現實中沉潛下去,為香港故事撐開難能可貴的歷史線索。影片巧妙地運用紀實與電影交織的手法,細緻編織三組不同世代人物的對話,透過對話與碰撞,呈現香港不同歷史階段的對照:1967與2019,1989與2014,歷史的逃港與如今的離港。
片中具有鮮明的歷史意識,對不同歷史當事人的凝視亦真誠而尊重,透過這種凝視,讓觀眾可以穿透不同時空、不同世代、不同政治觀點,體會到無論身處何位,香港所難以擺脫的憂鬱命運——對自身命運的難以掌控。
這部作品成功混用不同形式來反映時局,令評審團驚艷,片中讓當今社運者重演歷史事件、讓不同世代的社運者私密對話,藉此帶入複雜的領土和政治爭辯。本片優美的攝影和剪輯也有助觀眾參與對話、關心角色各自的身份認同探尋。

符合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候選資格
《憂鬱之島》在5月8日亦榮獲HotDocs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「最佳國際紀錄片大獎」,評審形容作品「活用重演,配合傳統的紀錄片手法,交織岀深刻紮根社會的電影篇章。」由於HotDoc是獲奧斯卡金像獎認可的影展,即《憂鬱之島》已符合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候選資格。
陳梓桓感謝片中真實人物的信任,以及製作團隊五年來的付出,期待未來有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,也希望把獎項的榮耀給所有在香港艱難的環境下,依然堅持的記者和紀錄片工作者。他曾經在訪問說過:「我的創作需要香港,我需要在這裏陪這個地方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