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員台上問:「香港是哪一年淪陷?」
台下觀眾回答:「2022年。」
演員又再問:「以前總督住總督府,現在特首住哪裡?」他們拋出幾個選擇:「香港人真係命苦」、「陰曹地府」、「禮賓府」。最終答案卻是……
「離鄉別井,飄揚過海,為的是想去到一個新的地方,踏實地展開新生活。」
「80、90年代移民潮,人生最好那三個朋友都要移民,我心裏面嗰窿一直都無填補到,誰想過現在又要再次經歷。」
「當日看著彭定康一家人離開,我們覺得是一個時代的終結;幾個星期前,我們看著英女王逝世,又覺得是一個時代的終結。」
結合香港傳統工藝、歷史變遷、還有演員成長故事的舞台劇《回憶的香港》,第三度在香港上演。劇中述說香港原居民的由來、偷渡潮一家人來港的決心、昔日坐「熱狗」巴士的經歷、殖民時期的街道名、電話出現的情緣、以至流行廣告的集體回憶,最後訴說演員們各自的成長故事。
邵美君在深水埗成長,她希望舊區重建,保留歷史建築外,也能保留街坊感情。港島長大的梁祖堯,父親是教電車師傅,他對電車情有獨鐘,不希望電車消失,不致迷失港島昔日的路。湯駿業在屯門新市鎮長大,以前常常騎單車,他只想保留簡單的快樂,希望一直如此。尖沙咀成長的彭秀慧,記得那區獨一無二的歷史建築物,希望彼此不要忘記一個地方的根。
回憶和現實之中,彷彿夾雜著,保留和消逝、見證和離開。
首演那時是2019年、重演那時是2021年,兩次演出均處於香港遽變之中。「今次2022年,對我來說有種已成定局的感覺,有些感受你要接受,既然留下來就得接受,是的,有些失去了,但不能永遠這樣生活。」梁祖堯說。
縱有不捨、憤怒、不知所措,但他希望今次重演能帶出一份希望。「就算很多事與物已經消失了,但我們都要好好記著,才能汲取當中的養份或是教訓。我們不能盲目地一鼓作氣向前衝,我們一定要回望過去,知道以前做過甚麼,前人做過甚麼,這個地方才能走得更遠。」
留住留不住,邵美君卻覺得「捉緊」一詞有兩面意思,留下來的人或看過演出的人,捉緊甚麼才是重點,如果只著眼失去,其實很難向前行,但如果看過演出後,有所啟發、產生力量,卻又不同,心態往往取決一切。
她將消失的事物比如成一個人的消逝,應當好好記著對方一生珍重的價值、遺留下來的意義。「如果我們可以記著,在我們的崗位承傳得到的話,哪怕事物消失,我們都是一個延續。」
三年前,劇組成員跟著「活現香港」一同發掘香港的社區故事和傳統工藝,成為這個故事的創作藍本。當日其中一個訪問的工藝,包括擁有逾50年歷史的「標記蔴雀」,惟近日收到清拆令,將於本月底結業。不止手雕麻雀,回收廠、木廠、冰廠、醬園,一個個本地製作的自家工業,也面臨逼遷和消逝。
湯駿業覺得,城市變遷是不斷發生,希望在崗位中盡做,將這些故事帶上舞台,令更多人關注時,或者會帶來改變、保留下來的一絲契機。劇團相信的,是戲劇源自生活,以自身成長經歷及社會文化作為藍本,向觀眾述說生活中種種體會,狀大彼此在時代中同行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