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ght Web 2

拆解奧斯卡對遴選委員會要求 台灣新加坡選片比香港透明 公開委員名單解釋原因

相隔19年,因報名出錯,令香港電影再次從缺出戰奧斯卡。《大城誌》拆解奧斯卡對遴選委員會的要求,解釋委員和揀選電影之間需要撇清的利益關係,並對比鄰近地區,發現台灣和新加坡在揀片出賽的過程,由徵片、遴選委員會名單、揀片原因,都比香港公開透明。

遴選委員會不可提出「有關係」電影

講述香港霓虹燈的電影《燈火闌珊》,原本代表香港競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。但《大城誌》獲悉,奧斯卡認為該電影違反參賽要求,而取消其報名資格,當中涉及問題是,遴選委員會不可與被揀選的電影有「專業關係」(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)。何謂「專業關係」?即是任何有份參與電影、出現在片尾名單的人,又或任何為該片發行及宣傳的人。

根據指引,被揀選的電影要由一個被認可的組織、評審或委員會選出,當中至少五成涉及電影行業的演員或技術人員等。而整個遴選委員會的名單,今年八月前要呈交主辦單位。所有遴選委員會成員,都不可提出與自己有關係的電影出賽。換句話說,委員會成員該年度有份參與的電影,都失去提名的資格,而非涉事成員的個別投票權問題。

no selection committee member can have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with a film that is considered for official selection

台灣新加坡選片過程比香港透明

今次事件,演員任達華出任遴選委員會成員,同時有份參演《燈火闌珊》,令「利益衝突」的問題浮現。負責處理報名、與主辦方溝通的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,向《燈火闌珊》劇組發信,指該片經大部分遴選委員選出,對於未能參賽感可惜和遺憾。奧斯卡曾提出,香港可再揀另一套電影競逐獎項,但香港一方並沒有再次交片,最終令香港電影在今屆從缺。

檢視香港揀選電影出戰奧斯卡的過程,幾乎百分百由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導和決定。協會主席洪祖星回覆傳媒指,歷年都是由協會董事局成員推薦影片,因應奧斯卡改制,今年曾更換19名委員,並重新委任13人的選片委員會。

然而,事件揭露協會和外界對報名程序、要求、以至遴選委員會成員、如何組成都有欠清晰,網上找不到公開資料,就連協會的官方網站都找不到。對比鄰近地區,台灣和新加坡卻在揀片過程,公開徵片報名、披露遴選委員會名單、也解說揀片原因,兩地均比香港公開透明。

台灣會公開徵片,並公開甄選委員的名單。

台灣:提早一個月公開徵片 甄選小組解說推薦理由

在台灣,由當地文化部統籌參加奧斯卡,並會公開徵片近一個月,讓片商自由報名參加,再由甄選委員小組揀出代表台灣的作品。甄選委員的名單會公開,每年報名數目亦會公開,而小組的推薦理由也會公開解說。

以去年為例,當局收到11部作品有意報名奧斯卡,小組決議《該死的阿修羅》代表台灣參賽,其推薦理由為「以獨特敘事形式探討當代隨機殺人的暴力議題,淺入深出反映虛實混淆的普世現象,在人性善惡論述上體現東方思維,開放式結尾令人驚豔。」

至於今年,就有9部作品報名,小組決議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代表台灣參賽,推薦理由為「將傳統習俗與現代觀點巧妙結合,幽默與情感兼具,展現臺灣文化及生活特色。」

新加坡當局會公開徵片。
新加坡亦會公開顧問團名單,列明各人代表公司與職銜。

新加坡:顧問團名單公開 列明各人代表公司與職銜

另一邊廂的新加坡,由當地的電影委員會(Singapore Film Commission)負責處理奧斯卡獎項報名,當局同樣會公開徵片,再設顧問團成員,投票揀出最後代表作品。顧問團名單公開,並會列明各人代表的公司和職銜。最後當局會發稿公布選出的代表作品。

以今年為例,新加坡揀選《燃冬》競逐奧斯卡,當局形容,三位主角在共同孤寂中發現溫暖,用三顆心探索世代的希望、夢想和焦慮。

《燈火闌珊》監製陳心遙(左)認為,更重要是著眼未來,如何可以做得更好。
《燈火闌珊》監製陳心遙(左)認為,更重要是著眼未來,如何可以做得更好。

《燈火闌珊》監製:著眼未來 如何做得更好

《燈火闌珊》監製陳心遙回覆《大城誌》指,見到社會大眾關心事件、著緊代表香港的電影,但對他而言,既然改變不到今屆結果,更重要是著眼未來,如何可以做得更好。他說,外界對機制不清晰,希望協會能公開解說、釐清準則,避免日後再出現誤會情況,值得反思的是,報名制度是否可以改善,變得愈來愈好。他希望往後每年仍然有一部令大家自豪的作品代表香港出戰奧斯卡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