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059988

何處是吾家 但願人長久 祝紫嫣:來港受教育認知對錯 為地方發聲比出身重要

父親苦苦來港,無法融入香港,染上毒癮鋃鐺入獄;女兒享受香港教育,入讀新聞系,學會爭取公義,倒頭來因為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被捕上庭,兩父女異途同歸,來到香港最後走進牢房。這都是電影《但願人長久》一家人飄泊香港的下場。

電影以1997年、2007年、2017年,劃分三個十年命途。導演祝紫嫣表明,有意識地將故事設置在2019年前發生,因為那年之後的香港很不同。如果電影再拍第四個十年,她就說:「很坦白說,我覺得2027年不會特別有趣,因為你未必可以,很誠實地說現在發生甚麼事。」

片中故事都是祝紫嫣在1997年來港,最後攀上香港大學,看見的感悟:「我對事物的執著、對錯的認知,都是香港教育培養出來。女主角很想捍衛這裏的公義、幫這裏的人發聲。我覺得她比更多香港人更關心香港時,不言而喻,她的出身不是那麼重要,她的行為比背景重要。」

祝紫嫣在2013年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,主修社會學和中國文學。
祝紫嫣在2013年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,主修社會學和中國文學。

初來香港 三個印象

「在香港,他們說我們是大陸人;在大陸,他們說我們是香港人。」電影《但願人長久》入面出現這句話,揭示新移民來港後,面對的身分疑惑,也帶出中港兩地,從來複雜的關係。

導演祝紫嫣在1997年,由湖南衡陽來港,那時只有五歲。初來香港,她最記得,這裏的人會穿著波鞋。因為身在鄉下,大家只會穿涼鞋,還可能是沾染泥土灰塵的涼鞋,但走進大城市,人人腳上的波鞋潔白無比,新簇簇似的,那種很乾淨的感覺,是她對香港的第一個印象。

童年時,父親帶她乘搭逸東酒店的玻璃升降機,眺望彌敦道的萬丈高樓和萬家燈火。「當時在大陸,不會看到高樓大廈,最多只有五、六層樓高,但你看到香港,嘩!那麼多層,而且全部開著燈,還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,很有一種人煙的感覺,我覺得很震撼。」

當時的她還發現這裏有很多麥當勞,這裏的人會將薯條,點著那些紅撻撻的番茄醬,她形容不能接受、那個味道很奇怪,不禁問道:「為甚麼香港人喜歡吃那麼酸的醬汁?」因為她從小在鄉下,根本沒見過西方快餐店的出現。

《但願人長久》
戲中有一幕,女兒來港看見爸爸,是從爸爸的波鞋,再仰望起爸爸的臉龐。《但願人長久》劇照

內心自我排斥 下等人的感覺

種種新奇,正正預示著她,走進人生的分岔路口。來到香港,她入讀太子聖公會基榮小學,算是基層學校,近七、八成學生都是新移民,不少同學來自廣州、潮州,唯獨她由湖南而來,不懂得廣東話,語言上有隔閡。但大家都是新移民,實際上沒遇過甚麼同學的排斥,她更由小三開始擠進精英班。

只是當時的她,其實不太喜歡香港,內心跟周遭的環境,總是有份排斥感,也有一種好像變了下等人的感覺。她說,以前自己明明是一個受歡迎的學生,去到每一間幼稚園都是精英,都是老師最喜歡的學生。但來到香港後,好像突然間全部人都不喜歡她。那當然,她後來明白,不是對方不喜歡她,只是因為語言的隔閡,同學不懂得怎樣跟她溝通。

那份下等人的感覺,就是「明明在鄉下,有人疼愛,又是老師眼前的大紅人,更買得起自己的零食,為甚麼來到香港之後,要住那麼小的房屋,學校又有種不接納我的感覺,然後所有東西又那麼貴,甚麼都買不起。我覺得這個感受最深刻,而不是身分認同那個問題。」

《但願人長久》
成長中若即若離的感覺,也影響著祝紫嫣對一段關係的看法。《但願人長久》劇照

若即若離 成長的孤單

父親比她早來港,童年的她經常搬家,不是常常跟父母同住,要寄居親友家,這個親戚照顧她一段時間,她又要搬到另一個親戚家裏。她坦言,成長的不快樂,較多來自孤單的感覺,父母的若即若離,自己很倔的性格,總讓她覺得很難親近別人,不容易感受到快樂。

那時的她,會經常上網,在大陸的「百度」、「貼吧」討論區尋找寄託,「可能因為大陸人,從小到大都是飄泊,很小就讀寄宿學校,孤獨的感覺會相對強一點。」即使後來升上中學,認識幾個要好的朋友,但孤單和寂寞的感覺沒有離她而去,她要靠看書和寫作,短暫尋得出口。

縱然當時過得不算特別開心,會有寂寞之情,但她說沒想過搬回湖南。「可能跟現在的港漂不同,那時的我會很努力融入,我要學會廣東話,就可以跟別人溝通,我要學會英文,讀書就不會有問題。我會很想成為這裏的人,我會希望在這裏可以好好地生活下去。」

她形容自己是一個很努力的人,也有一點好勝,「就算沒有來香港,我在大陸,都一定要考入清華、北大那些人。」可能因為自己,從小經常搬家、寄人籬下,自然不想麻煩別人,會希望自己有交代,對自己有多一份責任感,但也有可能,其實都很希望被人認同。

成長的不快樂,較多來自孤單的感覺,她會上「百度」、「貼吧」討論區,也會看書和寫作,尋找出口。
成長的不快樂,較多來自孤單的感覺,她會上「百度」、「貼吧」討論區,也會看書和寫作,尋找出口。

力爭上游 窺探港大精英世界

這份好勝、對努力的渴求,也讓她攀上香港最高學府。她在2010年至2013年間,在香港大學主修社會學和中國文學。她沒有「上莊」,但有住宿舍,自言都算是一名活躍份子。

對於中學生涯都在大角咀成長的她,放學去銅鑼灣,已經覺得出省、很有型、很大件事,現在升上港大、住薄扶林,都會有些幻想、有些擔心自己很「鄉下妹」。但入讀後發現,其實沒有這回事,原來大家都是人,都有千千萬萬個同學像她一樣,來自普通的學校、普通的家庭。

那當然,她也看見很多很厲害、很努力,或會用精英來形容的人,其實就像一個微型社會,甚麼人都有。以前讀書,老師會叫同學不要打扮、不要拍拖,會影響學業,但她說,在港大認識的人,幾乎全部由中學開始已經拍拖、打扮得很漂亮,有顏值、讀到書、家境又不錯,在別人的眼中,他們的人生簡直完美,但其實他們只是很努力維持這一面出來。在精英的世界,很多人不怎麼睡、時間管理得很好,這都是她在港大看見的一切。

在大學的所見所聞,也讓她開始沒有那麼孤單,可能因為長大,也可能因為在大學見到很多精英,都有他們的掙扎,要面對的問題。她由大陸來港,精英就可能會去外國發展,同樣都會面對她當初的感受,她才發覺原來以前的自己太「中二病」,活在自以為的世界當中。

大學的所見所聞,讓她沒有那麼孤單,即使精英都有他們的掙扎,要面對的問題,發覺以前的自己太「中二病」。
大學的所見所聞,讓她沒有那麼孤單,即使精英都有他們的掙扎,要面對的問題,發覺以前的自己太「中二病」。

「我努力學廣東話 大家卻說普通話」

畢業後,祝紫嫣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小說《夏日的告別》,如今再拍成電影《但願人長久》。她說,故事由1997年開始,因為她在那年來香港,剛好也是香港回歸、有意思的一年,往後以十年為依歸,分成三段式故事,就是她的童年、青春和現在。

無獨有偶,這三個階段,都是香港的重要年份,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中港微妙關係。她提到,自己很有意識地希望,故事在2019年前發生,因為2019年後的香港很不同,無論因為疫情,還是所有事情,整個社會氣氛都很不同。

對於這三個階段的香港:

1997年,她說,所有事物都很新鮮,香港很有活力、很乾淨、很明亮。「我不懂得廣東話,我很努力學廣東話,但當時學校開始要學普通話,還委任我做普通話大使,教人說普通話,其實我只識湖南話。那一刻,原來我那麼用心學廣東話、英文,這裏的人卻要學普通話,這是我對1997年的印象。」

2007年,她覺得,當時服務行業的態度差了很多,因為自由行開放了,愈來愈多大陸人有機會來香港,本地人對大陸人的白眼多了很多,這不是誰的錯,而是文化衝擊真的很大。

2017年,她記得:「那幾年很流行返深圳玩,喝喜茶、吃探魚,連我一些很不喜歡大陸的朋友,都會返深圳玩,對我最大的衝擊是,好像有一種很和諧的感覺,(中港關係)好像沒有那麼深的界線。」當然到後來,就完全不同了。

如果還有2027年,電影拍下去會是怎樣的故事?她坦言:「我覺得跟現在不會差很遠,很坦白說,我覺得2027年不會特別有趣,因為你未必可以,很誠實地說現在發生甚麼事。」

電影有一幕,家姐當上導遊,跟遊客說著普通話。戲裏戲外,祝紫嫣來港生活接近30年,其中最大感悟,就是她一直學廣東話、努力融入香港,但最後大家卻說起普通話。

《但願人長久》
細妹和爸爸。《但願人長久》劇照
《但願人長久》
父親染上毒癮鋃鐺入獄。《但願人長久》劇照
《但願人長久》
女兒接受香港教育,願意理解爸爸。《但願人長久》劇照

香港養對錯認知 這幾年歸屬感大了

來到這一刻,她說已經接納自己,是這個地方的一部分。「我所有對事物的執著、對錯的認知,全部都是我在香港受教育,培養出我這樣的人,這些價值已經根深蒂固,我開始慢慢接納,我是這裏的人。其實很多人像我這樣,可能都由故鄉而來,成長中可能會有這些矛盾,之後才認知自己是一個香港人。」

「我覺得這件事很普遍,現在很多人移民,他們的小朋友,其實都面臨著我這個問題。現在的我,會接納自己屬於這裏,接納香港是我一個歸屬的地方,我會掛住這裏,我會開始視這裏為家,尤其這幾年,歸屬感大了很多,當這裏真的有事發生時,你會很感受到自己屬於這裏,想幫這裏做一些事,想捍衛這裏一些價值,有這個感受的時候,我就發覺自己屬於這裏。」

螢幕擷取畫面 2024 03 28 001225
電影沒有明言,細妹其實讀新聞及傳播系。她因為反東北,需要上庭受審。

不言而喻

電影沒有明言,細妹其實讀新聞及傳播系。在她的房間,牆壁張貼了很多反對新界東北發展的相片和資料,她也因為反東北,需要上庭受審。她沒有跟爸爸回鄉下,因為她要上庭,無法出境,不能回大陸。

對於細妹這個角色,享受香港教育,說得一口流利英文,也考得上香港大學,最後卻要面臨審訊。祝紫嫣說,角色可能在中學的時候,還會對身分認同有些掙扎,但到大學時,已經對這裏的一草一木有感情,很想捍衛這裏的公義、很想幫這裏的人發聲。

「我覺得她比更多香港人,更加關心香港的時候,其實不言而喻,她的出身不是那麼重要,我覺得她的行為比她的背景重要。而她就是一個香港人,為香港發聲。當這裏出事的時候,你的心在不在這裏?會不會有很大感受?作為這裏的人,就會希望這個地方好。」

但願人長久,既是戲中父女渴望走近彼此的期盼,也是對這座城市的祝願,不言而喻。

何處是吾家,但願人長久,是祝紫嫣的故事,也是對香港的祝願。
何處是吾家,但願人長久,是祝紫嫣的故事,也是對香港的祝願。

何處是吾家 但願人長久 祝紫嫣:來港受教育認知對錯 為地方發聲比出身重要” 有 2 則迴響

  1. 其中一張照片的description有誤……電影開首在街上觀察波鞋再仰望爸爸的臉的女生,是初來港的姐姐子圓,不是妹妹子缺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