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gnal 2024 01 20 104754 014

《北京雜種》片名不過電檢 大陸網卻可原名上架 導演張元:名字夠「狠」

《大城誌》獲悉,由中國獨立電影導演張元執導的《北京雜種》近日在香港放映,惟片名無法通過電檢,遭刪走片名,才可在香港放映。據知,准映證將片名由《北京雜種》改為張元作品。而主辦單位M+博物館,已在官網刪走《北京雜種》的片名,僅形容是張元作品。

《北京雜種》是1993年的中國獨立電影,最近獲入選M+博物館策展的「北京,如煙往事」放映活動,分別會在今年1月至2月有兩場放映,播出經數碼修復後的版本。M+形容,片中主角是大城市的邊緣人,或追逐理想換來失落,或率性而活陷入迷惘,都是一群於新舊時代錯亂夾縫中不能自拔的「雜種」。

M+博物館,已在官網刪走《北京雜種》的片名,僅形容是張元作品。
所有放映電影中,只有《北京雜種》改為導演名稱。

電影拍下90年代,中國青年在北京玩玩音樂、喝喝酒、談談情,寄居施工地盤,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,對於未來和生活的迷惘與不確定。片中,穿插不同電視新聞片段,提及東德、蘇聯解體,也有提及中國共產黨等字眼。電影中有長鏡頭影著天安門,也有搭建的舞台,最終塌下倒台。

片中以中國獨立樂隊音樂貫穿,歌詞談及迎風向前、胸中充滿抱怨、不想回憶、記得那一天、革命等。中國著名搖滾先驅崔健也有參演。有角色形容自己是隨性的社會異己份子。

中國著名搖滾先驅崔健也有參演。《北京雜種》劇照
《北京雜種》劇照

M+博物館昨晚舉行第一場放映,導演張元及美術指導劉小東出席映後座談,劉小東提到,當時的社會環境裏,人有青春的肉體,但靈魂卻無處安放,那個時代,最大特點就是,生活很混亂,有砸碎一切的年輕態度。

而張元就說,電影刻意剪得支離破碎,沒有完整結構,不想有規則,就像年輕人的性格,是一個複雜的立體。他認為電影要有社會意義,為觀眾帶來思考。被問到為何叫《北京雜種》,他說是一個夠「狠」的名字,只說了一句,就沒有再補充。

然而,翻查中國大陸的電影平台,卻可《北京雜種》原名上架。唯獨來了2024年的香港,卻變成了沒有戲名的電影。

M+博物館昨晚舉行第一場放映,導演張元及美術指導劉小東出席映後座談。

張元認為電影要有社會意義,為觀眾帶來思考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