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Instagram,有人分享一段無厘頭的片段:一個赤膊男生,抱著雙手,一邊左右擺頭,一邊注視玻璃樽內中的拿破侖蛋糕。每段片都差不多,有時男生會說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,又或只是發出笑聲,甚至在旁邊跳舞,唯一最大不同的是每天愈見腐爛的蛋糕。
他在帳號簡介如此寫著:「2022年2月24號開始禁堂食,我把握最後機會買咗一份蛋糕,入面有兩件我實在唔忍心食最後一件,所以我決定留佢喺度,直到我唔洗打針就可以入食肆為止,作此紀錄。」
這位一頭及肩長髮、23歲的大男孩Bobby,16歲便開始打工,先後做過廚房、木工,後來被看中高佻的身形,不時會接模特兒、MV演員工作。別看他在鏡頭面前神態自若,真人卻是慢熱內斂,很多時都要靠在旁邊,讓比他年長9年的女友雅詩幫忙,引導他一步步回答問題。
在政府禁未打針人士進入表列處所前三天,兩人把握最後機會,到香港瑰麗酒店買了一套下午茶,外賣自取比堂食便宜,688元有交易。
「我哋好少咁食㗎,係啲隆重嘅日子先會食」,那麼2月21是重要日子嗎?「之後連酒店都入唔到、買唔到喇,臨尾緊係要食一次先。」
Bobby笑指女友愛吃甜點,尤其那件招牌拿破侖,「成個餐好多嘢、分咗幾日食,但拿破崙食咗一件,唔捨得食埋另一件,擺吓又一日,擺吓又一日。」最後他突然想到,不如就繼續將蛋糕放在玻璃樽中,直至可以不用打針也能堂食為止。女友聽見,反覺得這是訓練男友面對鏡頭的機會,於是一同開Page記錄這塊蛋糕腐爛的過程。
我們很幸運,有得揀
「我唔想冒嗰個風險,你打針前簽名嘅時候,上面已經寫明會出現咩副作用。」兩人不打針的原因很簡單——害怕副作用。「我自己會揀,確診抑或打針邊樣嘅後果。」
雅詩也是自由工作者,除了打理古著網店,有時也會接一些廣告配音工作。二人反覆強調自己「很幸運」,因為大家有著相同取態,工作也容許他們不打針,相反香港很多人無得揀:「身邊有好多人根本就唔想打針,但因為做嘢而要『硬啪』枝針,明明陀住個小朋友,因為返工都要硬食。」Bobby說女友每逢聽到這些故事都會落淚,雅詩聞言又哭又笑:「仆街,而家都講到有啲流啲眼水出嚟添。」
不過,有些工作則要求全體人員必須打針,例如舞台劇,她本很期待這難得的機會,最終也只能辭演。「簽約嗰陣未知要打針嘅,但後尾發現唔打針真係無辦法,就唯有辭演。因為覺得我唔想⋯⋯去做一個決定令我以後會後悔。」
「無架喇,就唯有放棄,點都要取捨。但係我覺得,如果我能力範圍內可以保護自己,可以唔打就唔打。」
打唔打針,強行將每一個人分類
市道差,木工和模特兒的工作也不多,Bobby有段時間無工開,定時定候幫這塊瘀瘀黑黑的蛋糕拍片,倒是成了日常。女友笑說,「佢每日差唔多鐘數,就會叫我埋位幫佢拍。」他靦腆淺笑點頭。
除了拍片,兩人就宅在家看電影、打電動、煮飯,外出散步也頂多到家附近兜圈,然後買外賣回家,「你嘅生活,就算出街,除咗離開屋企個門之外,咩都唔做得。」若人有三急,「你連入商場借個廁所都覺得心好驚,死啦我係咪做錯嘢,我入唔入得㗎?」
試過有朋友約食飯,「成班人要就我一個,好似好對佢哋唔住 …『係喎你無打針,咁我哋去邊好呢』,好似如果唔係因為我,你哋就唔會咁麻煩。」
「打唔打針好像強行將每一個人分類,會覺得自己無辦法融入佢哋,佢哋打咗一定係話出去邊度玩,但問到你嘅時候,你係唔做得,就好似你做錯嘢咁。人係群體生物,會覺得自己唔係咁埋堆、有啲多餘。」
防疫政策下,社會彷彿分隔了「兩類人」。
被社會隱藏一群 從蛋糕專頁碰見彼此
截至2022年5月26日,政府數據顯示超過九成,三歲或以上人口已接種第一劑疫苗;舖天蓋地的打針廣告,商店酒廊逐漸回復正常營業時間,馬照跑、舞照跳。然而,仍有約71萬人未有注射任何疫苗,這群不能去髮型屋、美容院、連商場都無法進入的人,雅詩形容就像「匿埋喺山入面」,被社會隱藏的一群。
但蛋糕專頁卻讓他們碰見彼此,有讀者會向他們訴苦:有人躊躇應否打針、有人被迫打針後覺得「對自己唔住」哭了一整天、也有人說與伴侶在打針上的意願不同,成了感情危機⋯⋯
與其說是圍爐,倒不如說像在告解,難得在網絡上找到有人和自己一樣不願打針,就似在風高浪急的峽灣出現一艘小船,小船旁有一隻隻高舉,快被淹沒的手,等待船員接應。
「而家好似用『打咗幾多枝針』分等級咁,之前話打咗一支可以食飯,啲人諗住硬食一支就可以有啲娛樂。點知而家又話打兩支先有得睇戲,個個都係到等(防疫政策放寬),其實點解要咁呢?都係食個飯,睇個戲啫。」雅詩盤著腿,梳著及腰的長髮道。
蛋糕由金黃色、脹卜卜、填滿兩層雲尼拿忌廉,經過90日被密封在玻璃樽的生活,漸漸腐爛收縮,像在自然分解。現時蛋糕已不能直立,但有讀者說:「那就讓它躺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