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045024.00 00 04 11.still003

暴雨過後回收塌樹 香港木庫:毋須外國採購 我們屋企就有

暴風雨過後,全港逾千宗塌樹報告,有一班人不是消防員,卻四出行動,戴起頭盔、拉起鏈鋸、找來吊臂車,帶走一塊塊被折斷的木頭,希望將倒下來的樹木,轉化成另一份生命。記者上周六跟隨樹木回收商「香港木庫」成員,在屯門清理一棵塌樹。

創辦人黃卓健認為,很多木材其實毋須從外國採購,因為「我們自己屋企就有」。隨著橫洲收地建屋,回收廠須兩年內遷出,在限期來到之前,他希望更多人認識回收木材,由傢俬到建築物,都可延續塌樹生命。目前本港每年有近十萬噸木材棄置堆填區,他們力及的,只如木屑。

如果樹木會說話……

這次回收行動背後,其實有一段故事。他們最初接獲街坊報告,指屯門嶺南大學對開有大樹倒塌,於是他們到場視察,但找不到樹木名牌,未知樹木的擁有人。他們在附近處理另一棵塌樹時,卻無意認識當區的區議員,對方代為聯絡康文署、路政署,最終找出樹木負責人。

這令他幻想出一個情景,就像這兩棵樹會打電話,一棵說:「有人來救我。」另一棵就說:「可不可以也救我?」如樹精靈般周圍跳來跳去,互相傳話,看看誰人可以帶走自己。回收另一棵樹的意外收穫、街坊主動報料、甚至有嶺南大學畢業的「木庫」成員,特意前來幫忙,樹木彷彿有靈性,也將樹和人的關係微妙地連結起來。

這是他們這幾年回收樹木時,經歷的冰山一角小故事。

街坊(左)向木庫報料,指嶺南大學對開有大樹倒塌。回收塌樹當日,她都有現身探班。

樹和木材的距離

「香港木庫」是本地其中一間樹木回收廠,緣起2018年颱風「山竹」之後,處處塌樹,令他敲問,樹和木材之間的距離,其實有多遠?事實上,當年「山竹」襲港後,當局接獲六萬宗塌樹報告,根據環境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,逾兩萬公噸塌樹被運往新界西堆填區棄置,只有3000公噸樹木回收重用。

黃卓健讀建築出身,他說作為一個設計師,最重要就是懂得美感,回收而來的木材,不似訂購得來的木條方方正正,也沒有工業設計帶來的工工整整,反而可以「因材施斬」利用樹木的特點,製作出有特色的木材。他覺得:「真的不用在外國採購木材,因為我們自己屋企就有,只是花人工和車費,就可以回收,擁有好好的原材料,再設計物品出來。」 

他認為,香港有樹木、有原材料,卻沒有工業、沒有設施、沒有「下游」承接,令到這些樹木變成棄置物,運往堆填區。他希望創造出自己的「下游線」,利用回收木材,製作再生傢俬、甚至投放在建築工程上。2019年,他投資百萬引入木材乾燥機,在元朗橫洲設廠,將空置的鐵皮倉、修車廠,改建為樹木回收廠,延續樹木的生命。

「香港木庫」創辦人黃卓健

平衡商業考量 4年回收800公噸木材

一般而言,他們發現塌樹後,會聯絡樹木負責人,有時會問村長,有時會聯絡政府部門。不過更多時候,都是有人主動找他們回收或切割塌樹,因發展而被夭折的樹木始終佔多。他們不是每棵塌樹都會回收,有時位置偏遠、很難到達、搬運困難,這些木材通常都會被「就地正法」斬得零碎,有機會無法變成產品,他們也要衡量回收後的價值、有沒有出路、回收成本等因素,平衡商業營運上的考量。

現時他們的業務以商業客戶(B2B)為主,其餘三成為零售。他們試過利用回收木材,為太和一間歷史悠久的麥當勞設計和裝修外牆。他樂見近年愈來愈來建築物、戶外公共座椅,願意使用本地回收木材。四年間,木庫回收近800公噸木材。但他說,相比每年近十萬公噸木材送往堆填區,他們能夠做的其實非常少。

橫洲收地建屋 廠房兩年內遷走

翻查環保署的《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》,2021年全港每日平均有262公噸木材棄置堆填區,推算即一年有近9.6萬公噸木材被棄置;而全年只有近1.1萬公噸木材獲回收循環再造,遠不及棄置量。

隨著政府展開橫洲公屋發展計劃,回收廠身處的元朗橫洲福喜街地段,須在2025年前遷出,現已啟動收地程序。黃卓健說,搬廠需要資金,目前情況除了倒閉之外,應該無機會可以搬得到,因此正物色投資者和合適的新廠房用地,希望回收廠能夠延續下去。「香港木庫」下周六起,一連三日舉行「原木認養日」,設導賞團讓公眾認識回收木材過程,也可「認養」木材。

回收廠身處的元朗橫洲福喜街地段,將被收地發展公屋。城規會文件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