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6975

理大研究:一成二港人疫後現創傷後遺症狀 愈看疫情新聞愈嚴重

疫情持續近兩年半,本港至今約有71萬人未有注射任何疫苗,這群不能去髮型屋、美容院、連商場都無法進入的人,就像「匿埋喺山入面」,被社會隱藏的一群。

疫苗通行證措施將於5月31日進入第三階段,香港民研今日發布的限聚數據顯示,八成三受訪市民認為現時「限聚令」太緊。理大日前亦發表研究,指一成二港人在疫後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。

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團隊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,即本港第四波疫情期間,以電話訪問逾3,000名市民,當中七成為18至59歲成年人。調查發現,一成二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,當中失業、無個人收入、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,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。而每日觀看多於一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,亦會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。

研究團隊另外與31位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深度訪談,受訪長者大多在疫情下避免外出運動,很多恆常活動亦需要暫停,大部份人感到擔心、無助、憂鬱,甚至表示沮喪。

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指出,社會朝著「復常」方向發展,市民的精神健康同樣須要「復常」,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,留意身體、情緒、行為及社交狀況的變化,向專業人士或社福機構求助。

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,聯同藥理及藥劑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德光早前在《明報》撰文,指出「知情同意」是醫學法律和倫理的重要原則,疫苗接種屬於醫療程序,市民有權拒絕接種疫苗。但現在年輕成年人若拒絕接種,或不能上學上班,政策嚴重限制個人自由,本質上取締了「知情同意」原則。

二人認為,現時本港大部分年輕成年人已接種最少兩劑疫苗,很多人也在第五波疫情中感染後產生免疫力,表明不贊成政府繼續透過脅迫性的政策向年輕成年人「谷針」,並倡議放寬疫苗通行證政策。

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其後撰文反駁,指全球以至本港廣泛接種疫苗的經驗顯示疫苗效益遠大於風險,包括副作用,接種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高度有效。她指,政府在制訂防疫措施時不能只着眼對個人益處及風險的平衡,更要考慮為整體社會構建強而有力的防疫屏障,以保護較高風險的人群,防止公共醫療系統出現大量重症而不勝負荷。

理大研究:一成二港人疫後現創傷後遺症狀 愈看疫情新聞愈嚴重” 有 1 則迴響

發表迴響